欢迎光临bob体育iso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13903378238/13363292803 中文English

bob体育iso

高效清洁液压胶管 不锈钢管 硬管 软管等各类材质管道

bob体育iso版下载
bob游戏综合官网

bob体育iso行业动态

公司新闻

科技强国窦立荣:我为祖国探石油

来源 :bob体育iso时间 :2024-12-18 20:07:29

  1993年10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中标秘鲁塔拉拉油田7区开发作业权,从此中国石油迈出走出国门、进军海外的步伐;2013年秋,习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4年,习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

  2024年,时值中国石油走出国门逾30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1周年,“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10周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刚刚闭幕,本刊专程采访了石油地质与油气勘探专家、长期从事油气地质理论研究与勘探实践、现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执行董事和院长、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总地质师的窦立荣教授,请他讲述了在非洲地区勘探开发大油田20余载的经历和感悟,为读者展开一幅鲜为人知的披荆斩棘、甚至血泪交加的油气勘探事业开拓图景,让更多人认识到为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有那么一群不辞劳苦、无畏前行的专家学者,在为此作着不朽的贡献。

  30多年来,窦立荣深耕油气勘探业务,从国内走到海外,胸怀为国探油的满腔赤诚,用忠诚、担当、创新和拼搏谱写出一曲曲科学技术创新的英雄赞歌,用青春、智慧、热血和奉献铸就了一座座油气发现的不朽丰碑。为了油气勘探,他砥砺深耕地质研究,踏遍万水千山,在高温炎热的非洲撒哈拉沙漠腹地,经历生死考验,在艰辛探索中迎来勘探大突破;他带领团队,在蚊虫肆虐、疟疾横行的荒原中一次次唱响了向“勘探禁区”进军的嘹亮口号,在一片片生命禁区、荒滩戈壁,建成一座座现代油田、生命绿洲。

  在肩扛“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责任使命中,窦立荣也收获了丰硕的个人成果:曾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获“第十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2004年)、第三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2006年)、2012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9年度“孙越崎能源大奖”、2022年度“杰出工程师奖”;获授权发明专利15件;发表第一作者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8部。2006年荣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被乍得共和国总统授予“大军官勋章”,2012年被授予中国石油特等劳动模范、中国石油“铁人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获AAPG颁发的朱勒斯布勒斯坦奖,2022年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首批会士,2023年当选为中国石油学会首批会士。

  窦立荣与石油结缘于1983年。18岁的他为了减轻父母经济压力,选择了国家号召的艰苦补贴行业院校——江汉石油学院。从此,他便与石油事业结下一生的情缘。大学一年级学生有野外实习课,老师经常带领学生到郊外大山里看岩石剖面,看地层构造,这些地质现象让这个农村走出来的青年慢慢增长了见识。随学习的深入,他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地质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对看不见、摸不着、深埋于地下数千米的油气宝藏充满了敬畏,开始探寻破解地宫的神奇密码。

  从小在江苏扬州农村长大的窦立荣,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身处江汉石油学院所在的荆州这座历史背景和文化古城,他竟没有逛过一个景点,而是把所有时间留给了学习。“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正是这种如饥似渴地求知,为他以后成长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也帮他拿到了打开石油科技殿堂大门的钥匙。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是中国石油工业上游领域最具权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1987年,窦立荣在300多名报考此院研究生部的学生中,力拔头筹,师从后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胡见义教授。胡见义院士从事了几十年石油地质勘探研究,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是指引窦立荣走上油气藏地质学研究方向的恩师。在名师指导下,窦立荣投入到对中国东部松辽盆地天然气成藏的研究和学习中,并展现出非凡的科研天赋和超强的动手能力,开启了他对国内外裂谷盆地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和勘探实践的人生旅程。

  研究生毕业后,窦立荣留在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研究所,专注于中国东部中生代裂谷盆地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在专家荟萃、人才济济的地质所,他再次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很快,他担任了课题负责人,对东北、华北地区6个盆地含油气系统作了科学细致的研究和梳理,建立了裂谷型含油气系统成藏模式。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了中国石油科技进步二等奖,更加坚定了他对裂谷盆地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的信心。

  鉴于参加工作以来的优异表现,1997年,窦立荣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选派,到英国爱丁堡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做了一年高级访问学者,主要是做英国北海的区域地质研究。北海是世界著名产油区,这里典型的含油构造特征为他研究裂谷盆地提供了经典实例。窦立荣非常珍惜这次深造机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学习和研究中。“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访学期间,他孜孜不倦、潜心科研。他一边像海绵一样汲取着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边把在国内多年的研究积累拿来与北海区域的研究对象做比照,以使自己的工作思路更清晰、研究方法更系统、技术路线更综合、科研成果更前瞻。他首次提出了高分辨率沉降分析技术,为裂谷盆地内断层连锁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打破了过去“一个断陷是一个独立含油气系统”的认识,对断陷盆地陡坡带寻找岩性油气藏具备极其重大的指导价值。那一年,窦立荣年仅33岁。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和国外阶段8年的学习和石油地质研究所6年的科研实践,窦立荣不仅学习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了娴熟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拓宽了国际视野和外语交流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他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和理论认识,随时准备在国内外油气勘探的舞台上大展身手。1995年,他被破格提升为高级工程师。

  1998年,访学归来的窦立荣面对着继续从事国内研究还是走向海外接受新挑战的抉择。他意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石油的需求也逐渐加大。1993年,我国从原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原油净进口国,油气安全逐渐跃升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充分的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部署,中国石油走出国门,踏上了国际合作的宏伟征程。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中国需要参与全球油气资源的生产和利用,海外找油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根本举措,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刚刚开启的中国跨国油气勘探开发大潮之中,紧随童晓光、苏永地等一批国内知名地质专家,奔赴苏丹这片广袤无垠的待开发处女地,全身心扑进苏丹油气地质和勘探技术上的支持工作中。

  帕洛杰油田是中国石油首次在苏丹迈卢特盆地(后来划入南苏丹)北部勘探发现的世界级大油田。迈卢特盆地由多个断陷组成,受不同时期边界大断层控制,三期裂谷垂向叠置方式差异巨大。西方大石油公司以“凹间隆”为主要目标,勘探30余年无商业发现后黯然退出。当时的传统石油地质理论认为,主动裂谷盆地往往只发育一期裂谷,油气资源丰富,而中部非洲裂谷盆地群发育三期裂谷,被认为皆是被动成因,难以形成大油田。

  面对前人没有啃动的“硬骨头”,窦立荣和他的团队却提出了出人意料的观点,认为要想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突破,必须打破陈规,跳出前人的勘探思路,另辟蹊径寻找答案。无数个日日夜夜,他奋战在找油前线,冒着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深入到沙漠腹地勘察、取样,在荒无人烟的大漠里风餐露宿,与现场技术人员一起切磋交流,确定井位……

  在反复的勘探研究中,他和团队利用“主动+被动”裂谷叠合地质理论,逐步明确了苏丹裂谷盆地晚期成藏的特点,并发现其“强-弱-强”三期裂谷发育的重大差异性特征,第二期湖盆发育强度弱,以砂岩沉积为主,夹薄层泥岩,缺乏区域盖层。据此揭示跨时代油气运聚成藏机理,即油气能够最终靠晚期断层穿越近1亿年地质时代的巨厚地层,垂向运移至浅层聚集成藏,晚期和早期断陷的叠置程度是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该机理突破了传统理念,将勘探重点转向凹陷内部浅部地层,随即研究团队确定北部凹陷垂向叠置程度最高,为勘探最有利区。

  针对北部凹陷勘探目标评价难题,研究团队继续攻坚克难,深入分析了断层生长发育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揭示了走滑—伸展背景下同向斜列的生长断层与储层和盖层之间的耦合关系,由此形成构造调节带控藏新认识,明确北部凹陷东部斜坡区为油气富集带。

  窦立荣和同事们的科研成果使苏丹项目的勘探成本大幅度的降低,为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开发实现低成本、快节奏、高效率运作注入了“催化剂”。正是他们在油气聚集模式上的突破和创新,使之前的不有几率会成为可能,地宫的大门终于打开,横空出世地质储量达4.8亿吨的帕洛杰油田。这是中国石油公司在境外发现的最大油田,也是迄今为止非洲内陆发现的最大油田。同时,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在非洲建成海外自主勘探的最大原油基地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苏丹项目建成2600万吨/年高峰产量奠定了可靠的储量基础,更为我国开发利用全球油气资源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2006年,窦立荣肩负祖国的重托,带领团队进军位于非洲中部的乍得,这是一个传统农牧业国家,自然环境恶劣,经济落后,系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西方大石油公司曾在这里勘探30多年无果,国际石油界一致认为涉足乍得必劳而无功,这里不可能发现常规石油,若发现也只可能是稠油。2004年,窦立荣开始负责乍得H区块的评价工作,基于他对裂谷盆地的长期积累和独到的见解,有信心在前人认为没有油的盆地找到石油。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石油通过多次收并购,于2007年1月成为乍得H区块的独资作业者,开启了艰难找油的新征程。

  万事开头难,当他执掌H区块勘探工作后,发现勘探难度远超自己的想象,也理解了前人只发现稠油后就撤出的原因。他经常和大家开玩笑说:“油稠人更愁”,他形象地比喻:“乍得盆地就像是‘一个盘子摔碎在地上,踢一脚,然后还跺了跺’。”在许多人眼中,窦立荣在挑战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然而,他坚信:“石油在地质家的脑海里。唯有另辟蹊径,突破前人的认识,才会有突破性的发现!”

  于是,他带领团队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在3年内对前人30年来所有分析化验资料、两万千米的二维地震资料和十几口井的有关的资料深入研究。对浩如烟海的资料做分析和研究后,窦立荣终于找到前人勘探失利的原因,创新思维,确定邦戈尔盆地作为最先突破口,研发了新的勘探方法及技术。他和团队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和热史分析,重建盆地强反转演化史,发现生油岩之上的地层被剥蚀1~2千米,大面积分布的生油岩在盆地抬升前已达生油高峰,生成的油气向下运移聚集,只要有好的储层就可形成大油田。据此,他们构建了源下复合体油气成藏模式,明确了生油岩是强反转盆地“成烃控盖”的基础,而下伏砂岩和基岩复合体的储集性能是大油田“成藏控产”的关键,将长期不被看好的基岩作为直接勘探对象,提出结晶基岩在长期暴露和冰盖覆盖期间,早期基岩风化并形成冰碛岩,晚期与区域走滑作用耦合,最终形成“风化壳和裂缝段”的双层双孔隙介质储集层,长英质岩石是有利的储集岩。通过不懈努力,窦立荣和团队提出了“强反转裂谷盆地的成藏理论”,创立强反转裂谷盆地“源下优势聚集”的成藏模式。明确勘探方向由源上转至源下,改变了前人几十年的勘探理念。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窦立荣和团队在乍得这一中国石油海外面积最大的高风险勘探区块,首次发现亿吨级高产稀油大油田,这也是20年来西非陆上发现的最大油田,累计发现8亿吨石油地质储量,为在乍得建成600万吨/年原油生产区提供了可靠的资源基础。该成果不仅获得了部级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也被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评价为“非洲陆上新层系勘探的里程碑”。乍得政府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石油(公司)使乍得邦戈尔盆地无法勘探的历史成为过去。”油田的发现和开发,助推乍得建成了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工业,使乍得从成品油进口国变为出口国,实现了几代乍得人追求能源独立的梦想,乍得经济得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中乍外交关系得以巩固。为此,乍得总统授予窦立荣教授“大军官勋章”,这是首次给外国专家颁发的最高荣誉。

  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依然高企,预计到2050年油气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仍大于50%,大力增加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国家战略。2021年以来,窦立荣在多年国内外油气勘探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理论和勘探经验的基础上,以全球眼光和国际视野,立足国内和海外两大阵地,大力推进中国石油的风险勘探攻关工程,不断夯实中国石油油气产量三个“一亿吨”发展目标的资源基础。

  在国内,从目前的勘探形势来看,向深层、向生烃灶、向外围进军是风险勘探的必然走向,也是未来的主要方向,但是这个目标必须突破已知资料少、认识程度低、现有勘探技术不适应等诸多难题,窦立荣带领团队从零星的资料碎片入手,从全局尺度整体搭建构造、储层及成藏模式,加大技术攻关力度,排查瓶颈难题,强化油气勘探力度,积极践行国家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国内重点含油气盆地风险勘探工程,加强超深层目标评价,和油田科研团队一起,提出两口万米超深井井位,得到中国石油超深科探井领导小组的批准,目前正在实施钻探中。

  面向海外,站在更长远层面、获取更优质的勘探区块、夯实海外油气勘探开发的资源基础,成为窦立荣关注的重点。他主持全球油气资源评价与超前选区工作,基于全成藏组合作为评价单元,他和团队系统编制了全球主要地质时期原型盆地、岩相古地理、成藏组合古今位置GIS工业化图件,从时空两个维度揭示了全球油气富集规律;集成创新了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技术,自主完成了全球425个盆地的资源潜力评价,获得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数据,明确了全球不一样油气资源分布特征及潜力;将全球油气地质、资源潜力与合作环境相结合,动态建立了100个有利风险勘探目标池,为成功中标巴西海上阿拉姆区块和苏里南海上14、15等区块提供重要支撑。

  中标阿拉姆区块后,窦立荣面对原型盆地恢复和二氧化碳预测这两个亟待攻克的难题,组建强有力的研究团队,充分的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深入挖潜地质信息,高效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重新厘定了桑托斯盆地裂谷期“两隆三坳、东西分带、南北分段”的构造新格局,首次明确巴西阿拉姆区块处于阿-乌古隆起而非中央坳陷带;在二氧化碳方面,提出了“油气流体早期充注、幔源二氧化碳沿深大断裂晚期充注改造”的成藏新模式。突破了前人的传统认识,在此基础上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就井位部署开展6轮次研讨,达成一致意见,2022年11月,阿拉姆深水勘探区块的首口探井——古拉绍1井试油获得高产。2023年初,窦立荣带领团队提出,在阿拉姆中区东南台缘相带甩开10千米部署古拉绍2井,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的技术专家被中方缜密的井位论证和勘探开发一体化的超前布局所折服,成功替代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原定井位,6月钻遇巨厚油层,测试再次获得高产油流,预测该井投产后年产超100万吨,进一步证实了该油田为世界级整装油田,成为近十年全球十大油气发现之一,被评选为2023年度中国石油十大科技进展。

  “我们这一代是在中国有油但缺油的情况下,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国垄断了世界大油田开发的前提下,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让全球范围内的石油勘探工作,有了中国人的身影。从我们在海外找到第一座大油田开始,中国的地质学家也成为了世界的地质学家。我们现在也可以鉴定、评价世界各地的石油资源,我们现在很重视中国人在国际各个能源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这是中国人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体现。”窦立荣如是说。

  2006年12月31日,“拓荒”的窦立荣到达乍得。即使去之前已知道这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但真实的情况还是超乎了他的想象。“我们的飞机降落时,周围的灯光稀微,与北京夜幕下从空中看去的繁华璀璨有天壤之别。”安顿初期,他们租用了当地条件最好的旅馆,“也会因为电力系统不稳定,空调时断时续。面对着40~50摄氏度的气温,大家迎来了第一个挑战。”

  相较而言,最凶险的还是常见病——疟疾,当地按蚊肆虐,成为疟疾的最大帮凶。可万没想到的是,团队到达后发现,当地对此疾病没有一点预防的方法,竟然连一个蚊帐都买不到。

  更严峻的是饮用水问题。住了几天旅馆后,为了节省本金,窦立荣和他的团队开始租住当地人的民宿。但由于乍得首都没有基本的市政自来水系统,这些民宿都是在自己的房前自打井水饮用。然而,距离房子二三十米远的地方,就是垃圾与化粪池合并的大坑,每天的生活垃圾、粪便、污水都往坑里倒。井水没有经过过滤消毒,绝不敢入口,不但不能喝,连刷牙、漱口都可能会导致急性肠胃炎,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创业之初,窦立荣和他的团队在每日艰辛的勘探工作之余,还要自己动手建设基地。自己建净水系统,自己安装发电设备,自己种中国人爱吃的蔬菜。每次有人回家探亲,就要带许多生活用品来维持基地的基本生活,甚至连菜刀都要自己带过来……窦立荣带领大家不断充实着这个大家庭的所需,苦中作乐,默默坚持,“那时所有的信念就是一定要找到石油,报效祖国。”

  直到终于发现了大油田,投资能够回收时,项目组才决定在当地建设自己的生活营地。后来,他们的营地能种20多种蔬菜,还养了羊和鸡等家畜,海外探油的石油人终于吃上了可心的中餐。

  2008年1月31日,刚刚在北京休完假回到乍得的窦立荣,一下飞机就感觉到了不同寻常的危险气息。“我们在当地出行都乘坐高底盘的越野车,因为当地路况不好,轿车没法开。”但这天同事派来接他的却是一辆面包车。他们告诉他,由于军的进攻,当地政府慢慢的开始“征集”民间车辆,越野车开出来肯定会被“征集”走。窦立荣闻言一下就严肃起来。

  因为当地局势动荡,之前项目已经做好突发战争的应急预案,但是没有想到,这一切竟来得这么快。2月1日,发现当地员工都没有到岗,而是在忙于抢购生活物资后,窦立荣迅速派人到当地政府打听,得到了武装正在大举进攻,内战已经爆发的消息。窦立荣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始转移并隐藏重要资料、安抚当地员工、准备撤离车辆和备用生活物资等,并向大使馆和中国石油总部汇报撤离方案,带领大家全力以赴做好撤离准备工作。中国石油总部请示了外交部后迅速批准全体人员撤出乍得。“我们当时的驻地离喀麦隆边境线就十几公里,要撤只有这一个选择。我们准备好国内、乍得、喀麦隆(可以用的)手机,以及卫星电线小时值守,密切跟踪观察当地局势,时刻准备启动撤离计划。”

  2日凌晨,他们猛地发现当地的通讯信号全部消失,武装距离首都不足50千米。窦立荣明白这就是撤退的信号。“我带来的人,一个都不能落下”,一大早他就组织集中所有人登上准备好的几十辆越野车,还带上了两名无靠的台湾同胞。从首都恩贾梅纳到喀麦隆境内,仅有一座百米的桥梁能进入,往常一分钟就能通过的大桥,这时挤满了撤退的难民,人山人海,寸步难行,足足蹭了一个多小时,车队才安全过桥。“当我们100多人到达喀麦隆时,由于没签证,他们给我们入关盖的都是难民的章,这真是值得纪念的印章。”在喀麦隆,中国石油所有人被带入一个军营,不能外出,他们就用自己带的唯一铁桶烧水吃方便面,配着压缩饼干充饥。太累了,就直接躺在地上睡一会儿。

  与此同时,窦立荣还在通过卫星电话,指挥着距离乍得首都恩贾梅纳300千米的油田作业现场的设备封存和人员有序撤离。此后,他们风餐露宿,又花费了3天时间,才转移到喀麦隆东部马鲁阿机场。此时,中国石油总部安排的飞机及时到来,把188名中国员工接回祖国。而这一天,正是国内的除夕夜。当飞机盘旋在北京的上空已是万家灯火,夜空被节日的烟花点缀得分外绚丽。“当时我们心里十分感慨!我当时默默地对着大地说:祖国,我终于带着所有的员工安全回国了,多么来之不易的团圆饭呀。”

  在乍得内战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恶劣情况下,中国石油全体员工,包括外籍员工全部安全撤离。国际服务商斯伦贝谢公司专门发来感谢信,感谢中国石油为他们的员工撤离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这次跨大洲的成功撤离,全靠祖国的强大、中国石油的强力组织,也离不开身为项目负责人的窦立荣果断的应急判断和指挥,离不开整个团队凝心聚力,步调一致的高效行动力。

  春节刚过,休整不到一个月的窦立荣,在乍得国内局势仍然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返回了乍得。当记者问他害不害怕,他依旧是朴素有担当的一句:“谁不上我都不能不上。”不过看到满目疮痍的驻地后,他还是心痛难当。整个驻地,墙上到处是斑斑弹孔,所有房间被洗劫一空,连一张床和像样的窗户都没有了,他们只得又暂在旅馆安身。不想5月份,还没把驻地收拾恢复完毕,武装又一次来袭,所幸规模不大,直到6月才完全恢复生产。

  虽然有了战争经历,可当有人问窦立荣,战争是不是在海外开拓遇到的最大苦难时,他却说:“在非洲,孤独和危险同样折磨人。”当时,在当地通讯极为不便,没有顺畅的网络,没有微信,只能定期打一次国际长途电话。长期见不到家人,难得联系上爱人、儿子一次,说着“报喜不报忧”的心里话,是他觉得最柔软温暖的时光。

  儿子从小学五年级到大学,他一直在海外,不曾参加过一次家长会。孩子考上大学那年,爱人终于带着孩子来乍得探亲。母子俩看见他居住的简陋的集装箱、听着噪音巨大的窗式空调“伴奏”,既理解他又心疼他。“但他们只待了3天,就赶上我前往喀麦隆参加一个重要会议。”短短3天的相聚却让窦立荣满心欣慰,家人面对面的殷殷关切、谆谆叮嘱,比电话传音更让他充满力量。回忆起这次难得的非洲相聚,窦立荣露出温暖的笑意。

  经历了勘探的艰难考验、战乱的恐怖凶险,让窦立荣收获了丰富的海外工作经验,经过前后十年的辛勤耕耘,终于把乍得项目做成中国石油海外项目中明星项目之一。

  窦立荣坦言,海外找油对中国石油来讲门槛更高,除了对技术方面的要求更高,还有一个时限挑战。一个区块勘探期一般年限五年左右,在期限之内如果没找到油,只能离开,而投资却拿不回来。当前国际石油勘探的平均成功率只有百分之十几,而中国石油在非洲的石油勘探成功率超过30%,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曾有行业外的朋友问他,为何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在国外找油,他言简意赅地回答:“为实现心中的梦想!”其实他明白,海外项目不仅是经济项目,它还是民生项目、国家项目。中国石油秉持一贯的“共建共商共享”理念,帮助乍得建立起完整独立的石油工业体系,促进当地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窦立荣带领过多个有当地人成员的团队,为当地培养了不少石油勘探技术人才,促进当地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国石油还为当地捐赠资金打水井、建学校、改善医疗条件等等,帮助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中乍石油合作项目得到乍得领导人和当地人民的高度认可,助力、甚至支撑了中乍外交事业的稳固和加深,为两国人民友好作出了突出贡献。

  窦立荣家里三代都是“石油人”。他的岳父岳母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青海冷湖油田,把最好的青春奉献给了茫茫大漠中的钻塔,是他们不断鞭策和鼓励着窦立荣不断前行。他的爱人在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毕业,是一名中学地理老师,于是他常常在家开玩笑说:“我被你领导,我研究的地下可是包含在地理当中的哟”。他的儿子同样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专业是石油机械,毕业后又自学德语考入德国制造业高校深造,硕士毕业后回国也进入了石业。在家里,工作是几乎所有共同生活的亲属经常探讨的话题。老丈人在世时,窦立荣最喜欢和他交流,“因为他老人家是测井专家,擅长的正是我的短板。我懂得的是这一块地块的状况,他掌握的是这一口井里面的方方面面。”

  “风劲好扬帆,奋进正当时”。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就和获得的荣誉,窦立荣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扬帆再起航。他深知,中国石油未来走向深海、极地、非常规等领域,需要匍下身子、砥砺前行,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深化资源为王理念,大力推进国际油气合作,不断汲取前人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以期在新时代国内外油气勘探实践中获得更大发现,取得更多理论和技术创新成果,为端牢能源饭碗、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窦立荣将与新时代石油人一起,不忘初心,执梦而行,为完成这一使命而不懈奋斗,勇立于时代潮头,无愧于时代重任!

  2024年9月26日,窦立荣带领的风险勘探团队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务院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称号

  一直以来,中国石油(公司简称)认真落实习主席关于中非合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勇担共建“一带一路”主力军使命,与非洲各国开展了多领域、深层次的紧密合作。自1995年起,中国石油开辟了一条有别于传统西方石油公司运作模式的合作路径,足迹遍布乍得、尼日尔、莫桑比克、贝宁等20余个国家与地区。在撒哈拉沙漠,同东道国、合作伙伴等共筑发展之路,建成千万吨油气生产基地、长达4000多千米的长输管线及一座座现代化炼油厂;在荒漠戈壁,中国石油多年深耕苏丹、乍得等国家,助力其建成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实现石油自给自足。中国石油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了能源力量,成为中非友好的“压舱石”和“推进器”。

  在扩大中非能源合作“朋友圈”的奋斗历程中,科学技术创新贡献了强劲动力。非洲是中国石油最早“走出去”的地区之一,我也有幸成为中国石油最早的一批“石油探路者”。从1998年开启海外技术上的支持生涯,在非洲工作长达10余年,我曾担任过非洲勘探项目组副组长、中油国际乍得项目总经理、中油国际总地质师、中油国际尼罗河公司副总经理兼苏丹六区项目总经理等。30多年来,面对苏丹、南苏丹、乍得和尼日尔这些地质条件很复杂的“硬骨头”,埃克森、雪佛龙、道达尔等世界知名石油公司铩羽而归,都认为这里是“勘探禁区”。但中国石油接手后,坚持立足自身技术特长与优势,坚持走科学技术创新之路,弘扬“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充分借鉴国内陆相油气地质理论的基础上,经过“产学研用”多学科联合的艰苦攻关研究和坚守一线的靠前支持,创建了具有海外特色的复杂叠合裂谷盆地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直接应用于非洲地区自主勘探,发现石油地质储量超过36亿吨,为两个千万吨级和两个五百万吨级油田的建成奠定了资源基础。这种“起死回生”式的科学技术合作,在当地石油界引起巨大轰动,当地人说:“中国人救活了我们的油田。”

  值此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之际,我强烈地感受到,不仅仅是我个人,更是千千万万名不一样的行业不相同的领域的中非合作建设者见证了中非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相信此次北京峰会将进一步丰富中非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中国石油将为“一带一路”开启金色十年新征程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勘探开发研究院作为中国石油全球油气业务上游研究院,将继续携手非洲伙伴,共绘能源新蓝图,为中非共筑现代化之梦当好油气科技主力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豪车从37.98万降到25.2万,2.0T爆252马力,比A6L便宜一半

  上海警方出手:18人被抓,多家餐饮企业涉案!掐点都抢不到的消费券,被他们倒卖

  《中华英才》半月刊创刊于1989年10月,是中国最早以人物报道为重点的大型新闻半月刊。

  搭载鲲鹏超能混动C-DM 奇瑞风云T11PT车下线PLUS Ultra官图发布 预计12月上市

  宝宝一吃饭就没“电”关机了,本来好好吃饭呢 说晕就晕了,网友:说没电就没电

全国咨询热线: 0315-5100217